小標_新井.jpg 

《沒有了鮪魚,沒有了奶油》(6月大田出版) 這本書收錄的文章,都是我從2008年到2010年撰寫,分別在台灣《非凡新聞e周刊》《遠見30》、中國大陸《萬象》《普知》《SOHO小報》等雜誌上發表的。從2008年到2010年,雖然只有兩年而已,感覺上卻像是兩個不同的時代了。原因很清楚。2008年秋天發生的世界金融危機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

直到看本書校稿以前,我都忘記了僅僅兩年前,日本物價是日趨高漲的。當時受世界原油價格的提高和新興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發達的影響,日本菜市場賣的魚、奶製品等都越來越貴。東京房價也自從一九九〇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以後,第一次呈現了再要提高的預兆。那年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好容易,很難相信比他們早十年出社會的所謂「失落的一代」未有正式就業的機會。毫無疑問,那是經濟景氣相當好的年代。

奇怪的是,當時我們並不因此而高興。之前十多年,日本物價很穩定,甚至很多東西都越來越便宜的。當國家競爭力逐漸衰退之際,國民生活倒很安穩,是鄰近國家中國迅速發展起來,給日本人提供了廉價生活必需品的緣故。金融全球化以後出現的好景氣,卻破壞了那安穩的停滯。我們聽到「通貨膨脹」一詞兒覺得麻煩,因為它意味著不好預測的經濟波動要來了。果然發生的金融危機,實在很合適於用海嘯一次來形容。最初出問題的是美國的金融市場,但是很快就波及到世界各國,包括日本在內。

我二〇〇八年底以後寫的文章裡,你會看到東京、橫濱等日本大都會開始充斥了被大企業無情解雇的失業者、無家可歸者。同時,有產階級越來越自私,對社會弱者越來越冷淡。統治了日本半世紀之久的自民黨,淪落為「白痴殿下」麻生太郎領導的無能集團,果然在二〇〇九年的大選中被迫下台,由民主黨政權代替了。但是,新首相鳩山由紀夫也是非常富裕的世襲政客,每月領取母親撥款的零用錢一千五百萬日圓(約合台幣五百萬元),自然對老百姓眼下吃的苦一點想像力都沒有。他們好比是法國大革命時候的王妃瑪莉安東妮;當平民訴苦道「沒有麵包吃」,她竟回答說了「那吃蛋糕不就行了嗎?」。不過,跟瑪莉安東妮不同,鳩山由紀夫不必擔心被斷頭。今天的日本人不像大革命時期的法國人那樣憤怒。雖然大學畢業生找工作也一下子變得特別困難了,但是他們也不像中國大陸的「憤青」那樣隨時會爆發。

一九九〇年代初,當泡沫經濟剛破裂的時候,有位老先生預言道「今後的日本會變成歐洲中等國家那樣。經濟不再成長,但是日子過得應該還不錯」。當時我想到葡萄牙;從不出現在經濟成長排行榜,生活質量卻相當高。連普通家庭的廚房台面都是大理石做的,餐具是銀做的,飯桌上還燃燒著精緻的手工蠟燭。後來,老先生的預言似乎應驗了。今天的日本雖說是夕陽國家,就整體生活的水準而言,卻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全國鐵路、高速公路、城市地鐵都已完工而運用得很好;貨物流通系統完備,買世界各國的商品都很方便;各地建設了美術館、音樂廳,容易享受到多種藝術娛樂。拿這些生活細節去跟北京、上海進行比較的話,東京的優勢則會非常明顯,即使你說今天的日本人是活在過去的遺產上。

然而,老賢人都沒預料到的是,一九九〇年代以後的日本沒有走歐洲式的社會民主主義道路,反而越來越採用美國式弱肉強食的道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很長時間,日本的國家體制曾類似於社會主義:政府對大企業很優惠,大企業則對職工提供多種福利,包括:廉價宿舍、房屋貸款、健康保險、養老金。這些都在二〇〇〇年代的經濟改革中不見了。如今越來越多臨時工,除了工資以外甚麼都收不到,而且隨時都會被解雇,連工資都會失去。但是失去了工作,他們也領不到失業保險金。面臨著財政危機,公家對老百姓也越來越嚴厲。這些年常有報道:好不容易領取的生活補貼,由地方公務員來扣押,導致窮人、老人病死或餓死。

二〇一〇年的日本,一方面是很成熟富裕的社會,另一方面卻是很殘酷冷淡的社會。多數日本人仍過得挺舒服的。但是,生活一旦開始走下坡,恐怕哪兒都找不到安全網了。本書收錄的不少文章涉及到中國大陸。這不是偶然的,因為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日本,要趕上美國的,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然而,很多日本人不願意接受現實。這反過來成為日本經濟無法恢復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 雖然黃昏不會遠, 但是東京夕陽無限好。日本真正的沒落是現在才開始的。如今眼前還是一片紅色。以逐漸擴大的黑暗為背景,繁榮的殘照顯得無比美麗。

 

※本專欄下次上線時間2010年5月31日

小標_新井.jpg 

你有任何關於日本文化想要了解的流行「用語」嗎?譬如說敗犬?歷女?草食系?

歡迎你在以下留言欄提問給新井一二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tan編輯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