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_陳寧.jpg

關於  陳寧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畢業,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社會學碩士。曾任記者、編輯。
曾旅居英倫、台北、巴黎、紐約。著有《六月下雨,七月炎熱》、《八月寧靜》、《風格練習》。

 ombre.jpg

《風格練習》的意念最早來自法國作家Raymond Queneau的同名經典作品《Exercices de style》,法文讀者大概沒有人不曾讀過這本名作。
 
Queneau先生最初的意念卻是來自巴赫的賦格曲,聽完一場演唱會後,他想到是否也可以把音樂的變奏概念移植至文字:一段主旋律不斷變奏可以帶出感覺截然不同的樂章。

他選取了一段簡單而平庸的生活片段,關於在巴士上遇見一個男子,後來又在街角重遇對方和朋友一起,談及大衣上的鈕扣。情節就這麼寥寥幾筆,就如生活之瑣碎微不足道大可略過,可是Queneau先生藉著不同的敘述語體,把一則小故事寫成文體練習的範例。這99則風格各異的文本,體現了終極的語言實驗示範,像是一道道有待解開的精密算術題(Queneau先生也是一名數學家),可延伸成一個個關涉法文書寫的思辯,即使在某些看起來諧趣的段落,也參透著嚴謹的哲思。

這種開闊語言視野的實驗精神,完全把我迷倒了。其工筆之精細與思辯之深入透徹,開啟文字空間的可能性。如何把這場法文練習複製至另一語言系統,都給各地譯者視作艱巨而神聖的任務。

在參照原文與不同譯本之時,我卻發現不同語言之間的對應接軌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不可翻譯的部分,Queneau先生留下的提示對寫作者而言,無疑更關乎創作的態度。練習之要旨,正在於練習。如同老昆德拉所言:生命是永遠沒有正式上演過的一幕又一幕預演,我們永遠只在練習當中。

收錄在《風格練習》的小塊文章,並不意圖複製Raymond Queneau的練習方法與路徑,而僅只是遙借原典文體實驗的精神,延續風格變奏的嘗試。形式囿於短小的篇幅,敘事遂以小觀大,大則化小,通過不斷移位、錯置,變換視點,在日常裡看出異常,從熟悉裡尋找陌生,或反之而行。不規則移動,時間換作空間,空間壓縮拉平對照置換,游離於時光隧道,或感官漫遊,沒有起點亦無終點,只在平淡日常的述說裡凝固一刻瑣碎印象,收納為記憶、經驗、紀實。

回頭看去,這些獨立篇章或可串連成一段段被打斷的人生旅程,在敘述的當下,文字記錄與存取的韶光,所謂的風格練習,卻是更接近生活的基調,關於一些觀看與理解的方式,關於一些存在的型態。或可名之,Les exercices d’être

這些短文,部分曾刊載於香港《明報》副刊專欄,特鳴謝長期提供練習園地。

我在台北住了差不多兩年,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現在這本書能夠在台灣出版,歡喜之情難以言說。


※本專欄下次上線時間2010年6月2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tan編輯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