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愛◎著

第三、訓練孩子尋找自己的動機

媽媽只需要負責教導孩子捕魚的方法,而捕魚的工作要讓孩子一個人去做。因為如果媽媽幫助孩子處理所有的日常生活,並依照媽媽的方式去進行,那麼孩子就會失去可以調整自己的行為,或是情緒的機會。

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會產生自己想要做些什麼事情的欲望。而這是屬於幼兒的自然發育階段,如果這時把他想要主導的欲望搶走,孩子在生活之中屬於自己的責任就會消失,到最後就會變成一個「被媽媽害得~」「是誰指使我~」這種只會賴給別人的小孩。這種沒有責任感而只會賴給別人的小孩,心裡會慢慢產生憤怒感,而會在維持適當的社會關係方面出現問題。因此要訓練孩子自己去尋找動機,進而培育出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

把主導權讓給孩子

小學一年級的承哲,到現在還要仰賴媽媽來幫他擦屁股、換衣服,以及餵食。到目前為止,由於承哲在還沒有開口要求什麼之前,媽媽就已經事先幫他準備妥當,所以承哲就失去了自己想要去做些什麼的欲望。他的這種行為在學校生活中也會出現,而被老師指責他的行為比不上自己的年齡,而且對任何事情毫不積極。

孩子在成長到某一個時期之後,就會產生從父母親身邊獨立,而自己下決定來行動的健康想法。也就是說,孩子也想過一個有自律的生活。而當他自律的生活如果能夠獲得保障以及尊重,孩子的心裡也就會產生積極規劃及管理自己生活的欲望。在他自己決定之後,也會促使他對自己決定的事情產生責任感。透過這些過程,孩子就會慢慢對自己產生自信,而開始對周邊環境產生肯定的想法。

培養責任感

把孩子可以自己決定的事情交給他自己處理,這才是最正確的。既然孩子已經說想要先做完數學之後再讀英文,那麼也就沒必要照著媽媽的意思一定要讓他先去讀英文。孩子對自己決定的事情都會比較重視,而且具有責任感。所以在授予孩子動機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進而也會讓孩子懂得去尊重別人的自律性、主導權,及責任感。

授予動機則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開始嘗試。從讓孩子自己挑選要穿的衣服、選擇要讀的書、選擇要先做的作業。責任感並不是在遇到重大事件的時候突然產生,而是從執行這些小細節當中開始慢慢養成的。

第四、教導孩子也能認識別人的情緒

八歲大的海燕,在剛開始的時候不太容易跟朋友相處,而當她跟朋友之間的關係比較熟了之後,就開始一意孤行的想要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她絲毫都不會退讓。可能也因為如此,那些跟她一起玩了幾次遊戲的朋友,到後來就不太想再跟海燕玩了。

孩子在認識了自己的情緒,並且在調整情緒的過程中對自己充分了解之後,才能正確地去認識別人的情緒。而如果想要讓孩子能夠再深入了解別人的情緒,那麼媽媽就要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帶孩子一起去搭捷運、一起到市場買東西、一起搭公車,來讓孩子去認識媽媽以及其他人的行為以及情緒,也都是個很好的方法。就在這種了解以及鼓勵別人的過程中,孩子就會成長為一個懂得去多方面認定的孩子。

父母親是個活生生的教材

所有的人,都會依照自己所經歷的過程來對待別人。孩子則是會以從父母親那裡受到的待遇,以及父母親做給他看的行為為基準,來產生自己的情緒,並且表達出來。所以父母親必須要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一、把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緒,向孩子用最簡短的話語表現出來。不過媽媽也不需要把自己所有的情緒,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訴孩子。只是偶爾藉機把自己曾經如何思考,並且去處理的事情說給孩子聽,那麼孩子也就可以透過這些間接經驗,來了解因狀況的不同而產生的各種情緒。

例)「媽媽又要煮飯、又要打掃,要做的家事太多,都忙昏頭了。」
     「看到你跟弟弟玩得很好的模樣,媽媽心裡好高興喔。」

二、把跟孩子相處而產生的感想,用話語表現出來。如果媽媽可以把跟孩子相處而產生的感想,用正直又適當的話語表現出來,那麼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給別人什麼樣的影響。

例)「媽媽現在要去煮飯,但是看到了你的房間非常亂。一想到媽媽還要去做這些所有的事情,整個人感到頭昏、又生氣。你可不可以幫媽媽一下呢?」

三、讓孩子看到可以用話語來解決問題的場面。夫妻之間的對話以及氛圍,很容易坦然地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而如果可以善用這些場面,就可以間接來訓練孩子跟別人互相溝通,並適當地協商來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夫妻之間發生問題的時候,可以試著讓孩子看到用話語來解決問題的場面。


第五、幫助孩子維持良好的同儕關係

想要跟他人維持良好的關係,也需要發揮策略以及技術。有些孩子雖然很容易地跟同儕維持良好的關係,但有些孩子卻覺得這很困難。

雖然跟媽媽產生相互作用,而孩子的社會性得以形成,以及成長,但並不表示兒童期的時候沒能跟媽媽好好相處,就會延伸成為一輩子的問題。因為一個人的社會性,是在待人處事的過程中,會慢慢矯正自己的行為,並透過訓練來把自己不足的部份給補充起來。所以為了讓孩子具有良好的社會性,要幫助孩子訓練維持良好同儕關係的方法。

實例1. 東敏的媽媽為了能讓東敏維持良好的同儕關係,從他小時候就邀請許多他的朋友來到家裡玩。然後在一旁觀察著東敏與朋友之間的互動,而只要一發現東敏不禮讓朋友而想要照著自己的方式玩,就會立刻把東敏拉過來教訓一頓,甚至還出手打他。現在已經是小學三年級的東敏,只要身上一有錢,就會去買東西分給朋友吃,而且還會無條件地相讓。

實例2. 現在就讀幼稚園的秀貞,從小就只跟媽媽一直待在家裡。由於媽媽並不是很喜歡跟別人相處,所以秀貞也就沒什麼機會跟別的小朋友相處。這也導致剛入學的秀貞,無法適應幼稚園的生活,而且也無法與同儕維持良好的關係。

東敏的媽媽剝奪了東敏的自律性,而且只是一味地強求東敏禮讓朋友;而秀貞的媽媽則是沒有提供許多秀貞可以經歷社會性的經驗。上述的這兩個例子,都是因為家庭沒有為孩子予以社會性的訓練,所以孩子在社會的適應力方面就出現了問題。

社會生活的根基,是源自於家庭生活。在家庭生活之中,如果媽媽可以如下列所示的內容一般,自小就指導孩子可以維持良好同儕關係的方法,那麼孩子就會在成為大人之後,也可以過著圓融的社會生活。

一、 告訴孩子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二、 告訴孩子可以適度進行溝通的方法。
三、 告訴孩子可以調解同儕衝突的方法。
四、 告訴孩子可以與同儕形成良好關係的方法。
五、 告訴孩子可以與別人妥協的方法。

媽媽可以用很多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成長及發育。尤其可以透過孩子感到愉快,而且又常常在玩的「遊戲」,運用相互作用來幫助孩子。只要把上述提到的五項原則融入遊戲之中,那也就可以很自然地讓孩子融會貫通了。

 

《媽媽也是遊戲專家》
李永愛◎著  孔祥柏◎譯

跟孩子講道理,不如跟孩子玩遊戲。
80道豐富的遊戲菜單,為你打開孩子內心的真正需要!

送給未來父母、新手父母、老師、 保母與想瞭解孩子的大人們!
「能夠掌握孩子的內心想法,也就可以為他的未來鋪路!」──作者 李永愛(兒童輔導博士)

原來成為父母,才是學習當父母的開始。
如果世界上有各種專家,也許你該成為自己孩子的遊戲專家!

兒童行為臨床經驗豐富的李永愛博士說,一起玩遊戲吧!
但不是「讓」孩子玩什麼遊戲,而是「陪」孩子一起玩遊戲!

一起玩大風吹,可以大大改變你和孩子的關係!
一起玩照鏡子,能夠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擁有自信,知道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
一起玩撿木棒,可以調整行為散漫,提高學習能力!
一起玩丟海綿球,可以不生氣,把憤怒情緒轉化積極的價值觀!

只要是孩子想玩的遊戲,把主導權交到孩子手中,就能開啟他的創造力與責任感。
80道遊戲菜單,可以突破孩子的心理障礙與表達內在需求,
當孩子的心向你真正敞開時,當父母就是天底下最美最滿足的時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tan編輯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