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褚士瑩《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

高中的時候,我到新加坡當交換學生,同學當中,除了華人跟原住民娘惹之外,當然還有印度人和馬來人。當時,我因為不怎麼愛讀書,所以總是坐在教室的最後面,有趣的是,跟我一樣有志一同躲在教室後排的,多半都是馬來人的同學,成績普遍來說比較差,至於學業成績優秀的華人,則都坐在前排。

因為如此,當時我的好朋友,很多是被學校當作「次等人」的馬來人,也因此發現這些馬來同學,除了能說自己的母語,因為是英校,所以當然也都會英文,除此之外,大部分也都會說中文。但是反過來,生長在同樣環境下的華人卻都理所當然不會說馬來語,也沒有任何學習的興趣。

同樣的情形,在中國境內的西藏、新疆也是一樣的,住在藏區的藏人通常會說漢語,但是漢人卻不會說藏語,在新疆無論是維吾爾族、塔吉克還是吉爾吉斯人,除了彼此的四、五種方言外也都會說些漢語,但是在新疆土生土長的漢人,能夠說維吾爾語或是塔吉克語的,卻有如鳳毛麟角。專門收集語言天才的美國記者麥克曾經說:「我並沒有給精通多語的人(Hyperpolyglots)定義或設限,認定什麼人是或不是,我挑選的對象是那些在語言方面與眾不同的人……比如有的社區,不論教育程度和出身背景,所有人都會五種語言,顯然這並不是理想的調查對象。」

也就是說,精通十一種語言以上的人,確實可以算是語言天才,但會說個五種語言,出乎意料的並不能算什麼特別的才能。

從那時候,我開始注意到主動學習多種語言的人,往往是在社會上比較弱勢的族群,基於需要而學習,並不見得是天生特別聰明,至於那些本來就佔優勢的,對於學習外語反而沒有那麼大的動力,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許多母語是英語的美國人,大都不會說第二種語言。

 

以上摘自褚士瑩《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p30-32

購書資訊

>>博客來網路書店 >>金石堂網路書店 >>晨星網路書店

>>誠品書店獨家版封面

 

更多精采內容

arrow
arrow

    titan編輯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