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運動也是生涯規劃之一


  大多數的美國人真的很不愛走路,無論到哪裡都要開車,跟台灣鄉下小城鎮到哪裡都要騎摩托車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於人行道形同虛設。甚至有一次最誇張的是,我曾經因為在德州休士頓轉機過境的時候,只是從住宿的郊區飯店走到公路對面的購物中心,短短的十分鐘路程,卻被當地人當作是可疑人物通報警方。


  這也難怪美國的肥胖問題如此嚴重。


  Google了解讓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員工」好好吃飯的重要,工程師的體力跟腦力是高科技產業勝負的關鍵,所以在總部辦公室,終日不限時間、無限量供應免費的餐點。但是太方便的缺點是,員工有可能因此不知不覺吃得太多,又缺乏運動,反而影響健康。


  所以Google決定動一點小手腳,把容易發胖的不健康食品,像是M&M巧克力、汽水、甜食等,放在不顯眼的角落,但是正中央的「精華區」則是健康的沙拉吧。但是這是不夠的,所以Google還有上千輛可以在整個園區隨騎隨放的「GBike」,讓不愛走路的美國人,有運動的機會。


  但是歐洲一些城市,不論春夏秋冬,晴雨風雪,騎腳踏車上下班卻是不分貧富貴賤的運輸方式,尤其以丹麥的哥本哈根、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德國的柏林為代表,這些城市每天絕大多數的戶外運輸,都是以腳踏車為主,汽車、地鐵、摩托車加起來的運輸人數跟趟數都只占很低的比例。所以當世界貨幣基金(IMF)二○一一年時新上任的總裁拉加德女士(Christine Lagarde)要調到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總部上任時,堅持從巴黎運了她的腳踏車到美國來,要跟在家鄉一樣,每天騎腳踏車上下班,卻沒想到因此上遍了美國媒體,被認為是個怪物。


  認識拉加德女士的人,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因為她年輕時就是法國花式游泳國家代表隊的選手,所以愛運動是理所當然的事。與大多數亞洲傳統家長心目中,只有頭腦不好、念書不行的孩子才會去學運動的僵固印象完全不同。


  一介運動員,又是一個女性,竟然可以從國家隊退役以後,成為世界最大的國際金融組織領導者,掌管借款給金融危機國家的中央銀行,避免這些國家破產的生殺大權,恐怕對許多非歐洲人來說是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是為什麼,當我聽說我那打從會走路開始,就一心只想踢足球、當足球員的乾兒子,在國中念到一半的時候,打算要離開學校體制,開始自學的摸索生活,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跟體力練球、睡覺時,我一點也不覺得憂慮。


  雖然周圍很多人擔心一旦變成「體制外」,就回不去了。申請自學方案的時候,因為我的名字被列為「師資」,教育當局審核的時候還要求另外證明,可能是覺得我的思想很危險吧!但是看到拉加德女士、還有許多歐洲運動員的例子,我相信一個運動員,在他喜歡的運動當中,當然會學習到人生所需要的一切知識,我沒有什麼可以「教」給這個國中生,除非他主動告訴我他需要什麼樣的支持。


  自從乾兒子自學開始,他只有找過我商量一次,他說可不可以夏天的時候,到泰國跟我住一陣子。我說只要他自己在另外一間離我家很近的房子獨立生活,當然想要住多久都可以。


  幾個星期以後,我跟他的母親談話,才發現他的媽媽完全不知道未來足球員兒子的這個計畫,以及我們這個約定,但知道以後,她只是覺得兒子很有趣而笑了起來,完全沒有擔心或是想要阻止的意思。


  這對母子開放的態度,讓我感到非常喜悅。


  在丹麥,連王儲也是每天若無其事地騎腳踏車上下班啊!哥本哈根有三分之一的市民主要交通工具是單車,在荷蘭的比例甚至高達七成,而且在阿姆斯特丹,單車的數量比這個城市的人口還要多。根據正式公布的統計,荷蘭男性也成為全世界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平均一八三公分,科學家一般公認跟國民長期以來良好的飲食還有運動習慣很有關係。


  幾個人口稠密的國際大城市,像是紐約、東京,雖然自行車很多,但是走路的人更多,倫敦希望能夠從這些大城市的經驗中,得到改善市民健康的祕方。所以除了重金資助腳踏車道推廣,甚至開始了一個瘋狂的計畫,打算把圍繞市中心的老舊地下鐵環狀線(The Circle Line)汰舊換新,但是並不是換成更新、更大的車廂,而是認真考慮把鐵軌改成用來走路的輸送帶,讓市民在沒有車、通行無阻的地下用走的!

 

本文摘自褚士瑩《用12個習慣祝福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tan編輯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