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青年人要具備什麼能力?創業需要做什麼準備?一般大眾對公益事業的迷思是什麼?大田10月新書《做公益也能賺錢》作者余志海與名作家褚士瑩,兩人都在公益領域耕耘多年。他們和大家聊聊自己獨到的觀點,讓你感受,想要達成目標,有個因素比起其他特質都更不能缺乏,那就是「熱情」!

1. 覺得現今的青年人最缺乏的觀念或行為是什麼?

余志海:我覺得現在的青年人挺好的,什麼都不缺,只要中年人和老年人不要給他們太多條條框框就很好。
褚士瑩:如果說現在的青年人真的少了點甚麼,我覺得或許少了些同理心,一種試著從別人的角度去想事情的能力,現代少子化的時代,青年人比較像海膽,用放射狀的利針將柔軟的自我包裹起來,少了人與人之間很近身的接觸,容易用自己隨意的想像來評斷海膽外面的世界。

2. 可以試著比較中國與台灣青年人的差異處嗎?

余志海:接觸不多,無法評價。
褚士瑩:一胎化政策底下長大的中國青年人,因為家庭的資源很集中,因此個人的能力往往比台灣同年齡的青年人強,但是在跟人相處的能力上卻比較弱,或許是因為少了從小到大隨時需要妥協與讓步的成長經驗,但是這就只是像蘋果和橘子間差異,兩種不同的水果,沒有甚麼較好或較差的評斷。

3. 青年人在創業前,有哪些面向是必須先要預備好的?

余志海:創業就像一個人的長途旅行,沒有人告訴你目的地在哪裡,沒有人告訴你下一步該怎麼走,也沒有人幫你安排好食宿和交通。但是,如果放下要達成什麼的焦灼感,途中的一切就會變得非常美妙。還有一點就是:確認你能承受的最大損失是什麼(時間和金錢),在這個損失範圍內的,你就儘管去做吧!當然,如果你想更好地享受這個旅程,你需要一些基本的常識、對你所從事的行業的一定的經驗,但是,最重要 的還是要有一顆開放的學習的心。
褚士瑩:我很同意余志海說的,常識──Common Sense足以讓我們走得很遠。如果真的還要加上甚麼的話,我覺得要有財務上面較充分的準備,在經濟上不能因為自己創業的熱情,造成家人朋友的實質金錢負擔,否則就太不負責任了。

4. 遇到挫折時,行為與心理上你如何克服與解決?

余志海:挫折就是你學騎單車時所摔的跤。現實的挫折會顯得更嚴重、更漫長一點,但本質和學騎中的摔跤無異:它不會要了你的命,它總會過去,並且最重要的,不經歷它你就不會真正掌握某種技藝。剩下要做的,就是專注於問題和耐心等待。
褚士瑩:留學生申請國外學校的時候,有兩種類型,一種人是只要有學校就申請,申請了幾十所,也不管自己有沒有興趣,先上了再說,另一種人是除了申請自己真正想念的那一兩所之外,就算上了也不想念的學校,何必白費功夫? 如果這兩種人同樣沒被想上的學校錄取,第一種人上了不想念的學校,是否挫折就比較小?

很多人找工作,也是抱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結果前一種人往往做一輩子自己不想做的工作,後一種人則非自己想做的工作不做,外面找不到,就走向創業的路。
也有不少人,連找結婚對象,也抱著同樣的心態。

當然,這兩種類型,都不意味著誰容易成功,或誰又容易失敗,但是後一種人,如果因為誠實忠於自己的生命,就算因此終身學歷不高,事業無成,孤家寡人,卻因為沒有遷就,過得無怨無悔,說不定比前一種功成名就,卻整輩子沒做過一天自己的人更加滿足,也說不定。

我常常提醒自己,挫折本身不是重點,看待挫折的方法,願意為挫折付出的代價有多高,才是真正重要的。

5. 在你的公益工作中,遇過最動人的故事是?

余志海:一個藏族小女孩,我在她的學校教了三天。後來,她在一篇〈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寫道:我長大了想到廣州讀書,週末找余志海哥哥玩。她的老師把這篇作品拍了照片發給我,我收到的那天,剛好是我的生日。
褚士瑩:我在緬甸山區協助設立的有機農場,物質生活條件很差,連當地人都待不住,工頭的妻子在農場生下孩子後,嫌惡劣的環境對嬰兒成長不利,吵著搬回娘家,我跟工頭說:「工作再找就有,但是家庭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你要搬回城市,我完全可以理解,不用擔心農場這邊。」
結果工頭想都不想,就毅然選擇留下,老婆因此帶著剛出生的孩子離開,兩年之後的潑水節,孩子稍微大一些,才去娘家接他們回到農場來。

*創業需要做什麼準備?一般大眾對公益事業的迷思是什麼?余志海VS.褚士瑩  給你另一種觀點【下】 
http://titan3.pixnet.net/blog/post/32493418


做公益也能賺錢
──青年創業與中年轉業的新選擇
謝家駒.余志海◎著


兩個作者,背景迥異。一個30出頭,一個年逾60;一個身在大陸;一個身居香港;一個事業剛開始,一個退休多年;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社會創業的熱忱!
於是,一個創立「多背一公斤」,一個創立「社會創業論壇」,踏上他們新的人生征途……

 


30歲可以有既做好事又賺錢的事業?

真正的創業者,無論是商業創業或是社會創業,從來都不是等到萬事具備才去做的。
創業者依賴的是自己的激情和理想,而不是所謂的「安全感」。
真正改變世界的,往往是一些沒有錢、沒有資源、也沒有多少經驗的「毛頭小子」
所以,有志參與社會創業的朋友: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現在就去做。 

50歲後可以有事業的另一個春天?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有一句名言:
人到50是最燦爛的一刻,因為未來的30年才是最有意義的日子」。
「人到半場」(halftime),就像一場比賽踏進下半場,
仍是海闊天空、變幻莫測,可以有無盡的驚喜,難以預料的收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tan編輯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