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愛◎著

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互動能力,那應該要怎麼做呢?其實媽媽可以透過孩子的溝通手段,即遊戲,來好好地訓練孩子。為了培養孩子的良好互動,我們來仔細地探討一下媽媽應有的正確遊戲態度。

第一、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為了能與他人維持良好的關係,並發展圓融的社會生活,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的情緒。因為唯有先認識自己高興、幸福、愉快、悲傷、不幸、痛苦等的情緒,才能健康地理解他人的情緒,進而維持相互之間較為穩定的關係。因此媽媽要協助孩子能夠正確地了解自己的情緒,並能好好地表達出來。

陪孩子盡興地玩

能夠讓人快樂起來的遊戲,可以促進相互之間的關係發展,並化解緊張的情緒,而且也能很自然地把自我表露出來。所以多從事一些可以讓媽媽以及孩子歡笑的活動,會對媽媽以及孩子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如果媽媽可以遵守下列的遊戲規則,那就可以使得跟孩子之間的關係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一、不可以把遊戲的時間當成是想要教導什麼的學習時間,或是說教的時間。遊戲的時間應該只是互相交流心靈,並且一起享受快樂的時間。

二、不可以妨礙孩子的遊戲,或是用媽媽的想法來主導遊戲。要放任孩子去玩他們想要玩的遊戲。如果媽媽操縱遊戲而朝向自己想要的方式進展,那麼孩子就會慢慢失去主導性,而且也無法表現自我。

三、先去關心孩子的行為及情緒,才能好好地了解孩子。所以要對孩子的反應,持續不斷地保持關心。那麼孩子就會對時時關心自己,並陪自己遊戲的媽媽產生信賴,而會自然地把自我表露出來。

四、媽媽要懂得洞悉孩子的情緒,並用語言描述出來給孩子聽。那麼孩子就會明確地了解自己當時的情緒。


無論孩子做出任何的表現,也全都要包容

六歲的恩珠,對自己同年齡層朋友的所有要求都予以接受,就算朋友搶了自己的玩具,她也完全沒有任何的反應。因為她擔心如果自己不這麼做,朋友們就不會陪她一起玩,而恩珠的這種行為,是源自於對自己沒有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親身感受而表現出來的所有情緒,就連負面的情緒,也都是被媽媽包容之後產生的。如果媽媽可以包容孩子生氣、傷心,以及想要發洩出來的所有情緒,孩子就不會再去壓抑,而會誠實地、自然地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

這種互動,在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滿兩週歲,以及第二次反抗期思春期的時候,要更加地注意。因為這時候媽媽愈能夠包容孩子負面的情緒,孩子對自己的信心才會愈加茁壯。這樣的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能夠適度地表現,並主張自己心裡的想法,順利地進行社會生活。

與其稱讚,不如激勵

就像「積少成多」的道理一樣,當成功的經驗慢慢累積之後,孩子對自己的信心也會不斷茁壯。如果想要累積成功的經驗,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要分配孩子可以簡單完成的事情,讓孩子產生「原來我也可以做得好」的信心。那麼孩子就能更為有自信地來表現自我。

另外,所謂讚美的言詞會讓鯨魚也起身跳舞,當孩子成功的時候媽媽也要跟著一起高興,並且要懂得讚美孩子。但是如果稱讚過了頭,就有可能會讓孩子萌生「唯有表現完美,才會獲得疼愛而得以生存」的想法,反而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所以不單單只有在成功的時候給予孩子讚美,在失敗的時候也要懂得幫孩子打氣。也就是說,要把重點放在過程上,而不是結果上。激勵,就是孩子情緒發育上的大補丸。


不要過度地安慰

當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時候,為了安慰孩子而說出來「你是個很好的孩子」這類的話,其實一點都沒有幫助。下面就是考試沒考好的孩子,回到家之後跟媽媽對話的內容:

孩子 我今天的考試考壞了,我真是個大傻瓜。
媽媽 那是什麼話?妳才不是個傻瓜呢。
孩子 看樣子是我的腦袋不管用。
媽媽 不會啦。妳還記得媽媽前幾天找過妳們班導師吧?老師還直誇妳很聰明呢。
孩子 那應該是我們班導師對班上每一位同學一起做的評語。
媽媽 妳們班導師應該不會說謊吧。
孩子 可是老師從來沒那樣稱讚過我呢。
我又不是沒好好唸書,考試考壞就證明我真的是個大傻瓜。
媽媽 下次再努力一點一定可以補回來啦。
孩子 我還要怎樣努力呀,再怎麼努力也都沒有用的。腦袋不管用就是沒用。
媽媽 妳身為媽媽的女兒,腦袋不可能不靈光的。
孩子 不,我的腦袋真的不管用。
媽媽 (用不耐煩的語氣)才沒有這回事!
孩子 我是個大傻瓜!
媽媽 (發著脾氣)妳為什麼老是聽不進媽媽說的話呀!
妳該不會真的是個大傻瓜吧?

結果媽媽並沒能為孩子建立信心。當初媽媽應該傾聽的是她心裡的話,當孩子感覺到父母親有關心到自己心裡感受時,才會覺得自己有受到肯定。

也就是,媽媽有必要傾聽孩子心裡的話,然後回應一些像是「妳那麼地用功讀書,這一次考試考壞了,心裡一定會不好受。」「難怪妳會以為自己是個大傻瓜。」「考試沒考好,所以感覺會有負擔吧。」之類的話,才是正確的。因為有了這些經驗之後,孩子才能去學會傾聽別人心裡的聲音。而這也就是孩子的感性與社會性發育的根基。


第二、教導孩子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

五歲的振明,必須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能釋懷,所以如果媽媽不答應自己的要求,就會躺在地上耍賴,甚至還會打媽媽來出氣。

為了能擁有圓融的社會生活,如果認識自己的情緒是第一順位,那麼緊接著就是要學會適度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雖然會湧現生氣或不幸的情緒,但也不可以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而直接表露出來。像振明這種無法調整自己情緒的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後也不太會跟他人進行溝通,很容易一意孤行地照著自己的意願來行動。因此自我調整,是一項必須要從幼兒時期就開始進行修煉的心靈力量。而自我調整的能力,也可以透過遊戲來培養。

多玩一些身體遊戲

孩子會透過小時候常經驗的身體遊戲,來學習調整自己身體的方法。而透過一起遊戲的媽媽反應,孩子會揣摩該遊戲要玩到什麼程度、力量要用到多強、該如何使用自己身體的肌肉,以及如何移動才能玩得比較愉快。而這又是學會自我調整的基礎,所以在孩子尚處於兒童期的時候,要盡量提供孩子可以在戶外盡情奔跑的機會。

一起玩遊戲

一定要有兩名以上可以一起玩遊戲的朋友,而且制定出遊戲的規則。由於遊戲並不是一個人在玩,而是跟許多朋友一起在制定的規則之下玩,所以遊戲又扮演了可以增進孩子自我調整能力的觸媒角色。現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遊戲的效果:

一、遊戲可以促進互動。社會絕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由一群人互相交錯、來來往往過日子的。我們可以透過遊戲,來經歷到這一層面。而孩子會跟一起玩遊戲的這些人,透過遊戲來經歷到互動的快樂,並練習維持關係的能力。

二、可以促進社會化。遊戲會出現勝者與敗者,即,遊戲之中自然會有競爭,而大家也必須依照定好的規則來進行。所以或許會產生暫時性的不安情緒,但是也有可以培養孩子面對問題、進而克服問題的優點。也就是說,孩子為了安然地完成遊戲,會學習修正自己的反應,或是在等著輪到自己上場的時候,學會如何來控制自己,並且熬過心裡的挫折感。

 

《媽媽也是遊戲專家》
李永愛◎著  孔祥柏◎譯

跟孩子講道理,不如跟孩子玩遊戲。
80道豐富的遊戲菜單,為你打開孩子內心的真正需要!

送給未來父母、新手父母、老師、 保母與想瞭解孩子的大人們!
「能夠掌握孩子的內心想法,也就可以為他的未來鋪路!」──作者 李永愛(兒童輔導博士)

原來成為父母,才是學習當父母的開始。
如果世界上有各種專家,也許你該成為自己孩子的遊戲專家!

兒童行為臨床經驗豐富的李永愛博士說,一起玩遊戲吧!
但不是「讓」孩子玩什麼遊戲,而是「陪」孩子一起玩遊戲!

一起玩大風吹,可以大大改變你和孩子的關係!
一起玩照鏡子,能夠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擁有自信,知道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
一起玩撿木棒,可以調整行為散漫,提高學習能力!
一起玩丟海綿球,可以不生氣,把憤怒情緒轉化積極的價值觀!

只要是孩子想玩的遊戲,把主導權交到孩子手中,就能開啟他的創造力與責任感。
80道遊戲菜單,可以突破孩子的心理障礙與表達內在需求,
當孩子的心向你真正敞開時,當父母就是天底下最美最滿足的時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tan編輯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