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那種人。那不像我。因此,那麼做才像我。依照我的個性,那麼做的話就糟了。
認知到我是「我」,判斷我是這種人、這種個性。
這個「我」,究竟是什麼呢?
從出生到今天為止,
遇見的人、發生的事、環境,塑造了「我的風格」。
這稱為自我形象,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形象。
我該那樣。那就是我。
我不該那樣。非那樣才是我。
穿衣品味佳。喜歡瑣碎的事。死心眼。不想被人覺得奇怪……
藉由像這樣限定,維持自我認同。
舉例來說,像是打保齡球,總是拿120分左右的人。
狀況不好時,聽到別人說:
「沒想到你保齡球打得這麼爛。這樣下去的話,搞不好你連100分都拿不到。」
因而心頭一怔,潛意識感到「那不像自己」,
突然連續好幾次全倒。結果拿到120分左右。
相反地,狀況好時,聽到別人說:
「你保齡球打得很棒耶。說不定能拿180分左右。」
因而狀況變差,結果拿到140分左右。
適中的地方,不高也不低。
決定這裡就是像自己的地方,待在其中就感到安穩。
那裡叫做舒適區,光是待在那裡就感到舒適。低於那裡感到恐懼。
而同樣地,高於那裡也感到恐懼。
這是用來避免破壞自我形象的防護罩。
但一有了這層防護罩,同時也會阻礙向上提升。
「那些人好厲害。可是跟他們在一起的話,一定很累。」
這句話是為了不想走出舒適區的人而存在。
想提升自己的等級時,自我形象也必須一起提升。
該怎麼做才好呢?
有一個方法是
假裝自己變成了自己的偶像。
扮演「已經變成那樣的自己」,以「已經變成那樣的自己」行動。
以「已經變成那樣的自己」的腦袋思考、用餐、與人見面、面向電腦、睡覺。
過著這種生活的過程中,就會漸漸地習慣「已經變成那樣的自己」。
另一個方法是,
習慣自己偶像聽的東西、接觸的東西、吃的東西。
讓自己和他呼吸一樣的空氣。
前往他們常去的地方,使用他們常用的用品,
在他們常遊玩的地方玩。
在平凡無奇的日子,到一流的餐廳用餐、
搭乘頭等車廂或頭等艙,住宿於套房,
讓自己習慣上流人士的感覺。
一旦自我形象提升,對於自己不是那樣,
就會感到不自在。所以,動力自然會湧現。
本文摘選自大田出版一月新書《一個人的充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