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摘文-1

 

在不存在的規定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行為應該與年齡相稱。

 

我猜,這句話的來由是某名女性看到丈夫觀賞足球比賽時拿鞋扔電視,又或者是某個高中老師受夠學生在教室裡丟小紙球。

規則通常都包含了常識。以這個例子而言就是:「別再耍笨,你這個白痴。」

問題是一旦開始遵守,這條規則就分崩離析。就像大家所說:「我不知道怎麼樣才像大人,我又沒當過大人。」再者,我還沒找到哪本手冊精準描述到了一定年紀該是什麼模樣。舉例來說,哪些舉止行為是從三十七歲進入三十八歲之後該摒除的?我六十五歲時就會突然把恆溫器設成攝氏三十八度、下午四點吃晚餐、抱怨現在的小鬼穿褲子是什麼德性嗎?  

 

顯然這條規則大有問題。

 

更糟的是這句話已經越界,把成人乏味症的鎖鏈套到許多人身上。為了要「行為舉止與年齡相稱」,舉凡被認定為幼稚的行為和態度,無論有用、沒用,通通都會被丟棄。我們更少大笑,聽到傻氣的笑話再也笑不出來。我們壓力更大,因為我們全副注意力都留給所謂的「重要」事情。我們不再樂觀,反而變得更「實際」(其實就是悲觀,儘管我們不肯承認)。

真可惜。

因為我們急於拋棄的特質,正好能帶給我們無比渴望的人生。刺激、熱情、別具意義,而且歡樂快活。

據說四歲小孩一天平均歡笑四百次,成人則約十五次。這個統計數字的來源和正確性有爭議,但任何一個傻子都能告訴你,只要講到每天歡笑的程度,小孩和成人之間的差別之大可是天文數字。

 

你希望舉止行為像幾歲?

你可能心想:「聰明鬼,我四歲時,一天大笑四百次當然簡單,當時我不用上班、不必付帳單、更沒有小孩!」

首先,謝謝你認為我很聰明。說真的,我要是和你較真就傻了。我們的確比孩提時期有更多的壓力和責任,壞消息是你已經長大成人,好消息就是你可以決定長大成年的意義。

老牌火球男薩奇‧佩吉6有個問題要問你:「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幾歲,你想當幾歲呢?」

如果你不快樂、疲憊、壓力大、無聊、沒有冒險精神,或感受到任何負面情緒,那就試著表現出相反的方式。快樂一點,表現得開心點。要有冒險的精神,要更大膽進取。

哲學家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聲稱:「一般人以為感情主宰行為,其實兩者相輔相成;意志較能直接控制行為,藉由規範行為,就能間接調整情緒,而情緒較不受意志影響。」

的確,與其靠改變想法來調整行為,不如靠改變行為去影響思考模式來得容易。

從現在開始,與其表現得成熟穩重,還不如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事吧。

 

 

(全文摘自 《誰說企鵝不可以飛:打破框架,遠離成人乏味症》)

 

誰說企鵝不可以飛 書腰立體圖 300dpi

#誰說企鵝不可以飛》

1月21日 全台上市

博客來:https://is.gd/PNk0Iy
誠品:https://is.gd/TkrCsi
金石堂:https://is.gd/a9xeLo
讀冊:https://is.gd/USyeLP
晨星:https://is.gd/gxDEWw

arrow
arrow

    titan編輯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