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周遭或自己發生問題的警訊。
仔細檢視從職場、家庭、朋友關係中累積的抱怨內容,就能找到自己現在有什麼問題。唯有努力解決,生活才能往好的方向前進。
有人曾說:「若需求是發明之母,那抱怨就是進步之母。」可見抱怨帶給人生的,並非全是不好的影響。
可以改進的抱怨就改,無謂的抱怨就丟。
別只會對日常的芝麻小事發牢騷,起身去解決吧。與其感嘆「明天又是禮拜一!」,不如週一早上提前十分鐘上班,愜意地享受空無一人的辦公室,愉快地開啟新的一週。別只會說工作壓力好大,如果沒有壓力,人生就跟死了沒有兩樣。
抱怨是周遭或自己發生問題的警訊。
仔細檢視從職場、家庭、朋友關係中累積的抱怨內容,就能找到自己現在有什麼問題。唯有努力解決,生活才能往好的方向前進。
有人曾說:「若需求是發明之母,那抱怨就是進步之母。」可見抱怨帶給人生的,並非全是不好的影響。
可以改進的抱怨就改,無謂的抱怨就丟。
別只會對日常的芝麻小事發牢騷,起身去解決吧。與其感嘆「明天又是禮拜一!」,不如週一早上提前十分鐘上班,愜意地享受空無一人的辦公室,愉快地開啟新的一週。別只會說工作壓力好大,如果沒有壓力,人生就跟死了沒有兩樣。
享用美食、購物、旅行──皆是為了讓自己感到幸福,但都要花錢。
某種程度上來說,花錢可以讓我們變幸福。然而,當欲望多到超出能力範圍的瞬間,幸福就像坦塔羅斯的苦難,想要卻得不到。
希臘神話裡的坦塔羅斯〈Tantalus〉因竊取眾神的食物,被打入地獄,永世承受飢渴之苦。他被囚禁在水深至頸的池裡,只要他低頭想喝水解渴,池水便會立刻乾涸;若他伸手想摘鮮美的果實充飢,樹枝就會被風吹得遠遠的。
坦塔羅斯的苦難指的就是永遠滿足不了的欲望。
偶爾我看到孩子會想:在「很會賺錢的能力」和「沒錢也能自己過得很幸福的能力」中,若只能賦予他一項,我會選擇哪一個?
韓國歌手瑞敏(Ye-min)從十幾年前開始,每週去一間偏遠小學舉辦「校園音樂會」,台下的學生最多不過十五、六個。
某次甚至只有一個小朋友,瑞敏便在他面前唱歌、變魔術。他認為這個舞台是最緊張刺激的。
雖然是鄉下小學,但小孩會透過電視和網路聽知名歌手的歌曲,學他們跳舞。
習慣華麗歌手的孩子們有時會問瑞敏:「叔叔你真的是歌手嗎?」
彷彿在問他到即將廢校的校園,為了幾個小孩展現自己所有一切的演出,到底有什麼意義?
所謂的機會,並非我們期盼的情況、工作或他人主動找上門。而是某天腦中突然浮現「能不能做~~?」的念頭,然後把想法轉為行動時,機會才會出現。
月刊《首爾藝術指南》是介紹韓國美術展覽的情報雜誌,創刊沒多久,美術界便視它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這本特別的雜誌,在創辦人金達振的童年時期便已萌芽。
男孩金達振在雜誌看到雷諾瓦和達文西 的畫作,第一眼就愛上。於是,他剪下雜誌刊登的名畫,開始收集。
他到清溪川的二手書店買過期雜誌,不分晝夜地剪畫,家人看到他如此狂熱,憂心忡忡。收集的習慣在高中畢業後仍持續著,某天他想:「能不能讓我做的這件事持續一輩子?」
他將從小做的事整理為文字,寄給韓國的雜誌社和美術評論家。雖然他滿心期待,卻沒有人回信。 就只有一個地方,某家雜誌社的總編輯回信了,內容卻充滿絕望,「這件事似乎無法當作職業」。
在他們的眼中,那不過是個鄉下小孩的無聊興趣罷了。他很灰心,卻不肯放棄。「既然寄信沒用,接下來該 怎麼做?」
很多人都說,無論做什麼事,一旦開始就要看到結果;如果沒信心堅持到最後,乾脆不要開始。
看到結果通常是要有一番成就的意思。
然而,必須獲得有形成果的想法,會令人恐懼嘗試或挑戰新的事 物。
難道每件事真的都非得好好表現到最後嗎?放棄就一定是壞事嗎?比放棄更糟的,不是還沒嘗試就猶豫不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