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那天沒去看龍舟競速,也沒在家立蛋喝驅邪酒。
我去了一趟大龍峒,來趟愜意的古蹟之旅。
大龍峒那帶我一向滿喜歡,覺得迪化街上的西式老洋樓立面很有趣,除了去血拚食物食材,抬頭看建築物山頭上的裝飾物也很有意思,鮑魚、鳳梨、花草……這些漂亮的洋樓群聚在迪化街,賞心悅目。再從迪化街散步去大稻埕碼頭,坐在碼頭旁,邊吹風邊吃著買來的零食,好享受。
但端午那天我去的不是迪化街那帶,和妹妹從圓山捷運站下車,去了孔廟。
去過兩、三次了,無奈都遇到大整修,這回再試試,孔老夫子總算給我了個一窺堂奧的機會。
這裡出乎我意料外的清幽,以為假日必定有不少旅人造訪,但我想錯了,在廟裡頭晃蕩的遊客不出十人,而且幾乎都是國外觀光客。
簡直可以用空曠來形容!
太讚了,那種氛圍就像去到京都較少遊客造訪的神社。
連主廟外圍能讓考生掛祈願牌的設置,也很有古都味。
在孔廟裡的老外,有的坐在石階上聊天,似乎把此處當作旅途中一個歇腳的地方;有的四處拍照,看到什麼就拍什麼……我呢,就隨意走走看看,看建築、看綠意、看祭孔大典的資料室……孔廟有很美的燕尾脊,和我在金門古厝看到的一樣美;有雅緻的門櫺和雕刻,素淨的廊柱;參觀到整修孔廟的說明室,才發現原來孔廟從2006年開始整修,一直到去年才峻工。
在孔廟獲得心滿意足的放鬆,轉而去鄰近的保安宮。
這個每年農曆新年期間,總統都要來求支國運籤的名廟,而它的歷史,比孔廟還久。
和孔廟不同,這裡是香宮多、觀光客少的狀態,而人潮,也是出乎我意料外的不多。
來過保安宮幾次了,對這裡算熟悉。
妹妹跑去拍些做作業的資料,我則坐在大殿前廣場的椅子上納涼,看著人來人往。
和孔廟不同的是,這是座屬於庶民的廟,是當地人的精神支柱,而廟裡,還供奉著19世紀艋舺地區頂下郊拚犧牲的大龍峒居民。那場庄頭與庄頭之間的惡鬥,如今看起來實在有點莫名。
納涼著,一個狀似流浪漢的老人坐到我旁邊,我和他之間隔著一個空座位。
一坐下來,他就把「家私」叮叮噹噹往空座位上放了。
他沒說話,只是木無表情看著前方。
也許是想離開街頭和公園,找個地方暫時休息吧,入夜後,就得重回街頭了。
離開保安宮,有些肚餓,到廟旁的小吃店點碗担仔麵加魯蛋解饞。
滿滿的大骨湯和著一大團麵,加上魯蛋也不過35元。
肉燥香、銀芽脆,或許稱不上是美味,但有著濃濃的庶民人情味。
廟宇附近的小食,總是能吃到最道地的當地風味。
飽足後,覺得這個下午真幸福,簡簡單單的,就讓自己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