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思考孩子每句話背後的意義,有時侯他的表情、動作、語氣比內容還具有更多含意。
即使只是孩子不經意的一句話也是有含意的。和孩子對話時,不要覺得這只是小孩子說話就不當作一回事,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他會這麼說。
因為這些話都是孩子把自己觀察、聆聽、感覺、思考、體驗的東西吸收過濾並修飾後,再透過言語告訴你的。
表情、動作、語氣比內容還帶有更多含意
肢體語言可以細分為態度、姿勢、手勢、表情和眼神等,比較像是一種視覺交流。點頭、讓出位子給你、
握拳、捏你的手臂、轉手指頭、嘆氣、冒冷汗等,都是非語言的行為表現。
我們必須了解聲音的強弱與平穩度、眼神、手勢、語調、表情、姿勢等肢體語言,通常比說話內容更具隱含意義。
啃指甲的孩子
孩子若三不五時啃指甲,表示他處於心情煩躁或不安的狀態。當孩子感受不到事情的樂趣時,只好動來動去不讓身體閒著。
→你哪裡不開心啊?爸爸來幫你,跟爸爸說吧!
→妳覺得這個很無聊吧?那妳想做什麼呢?
爸爸若能在孩子情緒不穩定的時候理解他的想法,孩子就會感到被認同並抒解不安的情緒。
吃飯時不安分的孩子
吃飯時間總是每吃一口就跑來跑去的孩子,通常可能是因為偏食、不想吃飯、容易分心或食量太小。
→你不是想長高嗎?吃這個就會長高,真的不要吃嗎?
→把這個吃完,爸爸就唸妳喜歡的故事書給妳聽。
不立刻把孩子行為當作問題,而是提出孩子喜歡的事情來改善他的問題行為。
喜歡待在角落的孩子
喜歡躲在角落自己玩耍的孩子,希望在這個屬於自己的時間內不會受任何干擾。尤其是當別人持續注視自己的時候,他容易感到壓力。
通常這種現象容易出現在內向、膽小的孩子身上。
→要不要跟爸爸一起(孩子喜歡的事)啊?
→爸爸買了妳最喜歡的娃娃喔!
對內向或孤僻的孩子表達關心和你對他的愛,提供他參與的機會。
本文摘選自大田出版八月新書《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