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養一項能力,
過程就像燒一鍋水,
所有努力就像鍋底的爐火,
得持續加熱溫度,
火候可能時大時小,
但只要持續不放棄,
終會等到水滾的那一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剛出社會的朋友,私訊問我:「怎麼樣可以快速地累積口碑,讓收入穩定?」
我反問她:「你想聽真話,還是假話?」
朋友秒回:「當然是真話。」
我猶豫許久,螢幕上的字刪了又寫,寫了又刪,最後只送出:「如果你真想知道答案,就別問這個問題。」
不知是這句話太重,嚇到她,或是讓她誤以為我生氣了,後來她就沒回應了。
其實,我不意外會有人問這個問題。搜尋一下熱門文章、走一趟誠品書店、瀏覽一下雜誌封面,到處可見十小時、三十天、一年就能快速學會某件事情的絕招,或是某人多年輕就多了不起⋯⋯等。
我自己也曾經深深著迷過這類標語,覺得自己現在之所以不夠完美,一定是來自於我少知道一些事情,沒有找到厲害的貴人或老師,才會如此辛苦。因此,下意識會想找更厲害的招式,越快達成目標越好。
但事實證明,越急,結果越糟。
這般躁進的習慣,直到遇到一個督導,他只要求我做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就讓我徹底改變了。
他說:「要提升治療功力很簡單,就是每週選擇一個個案,將會談內容一字不漏打下來。其他的,不用我多說,你該知道的,自然就會了。」
當時,我覺得這是前輩偷懶、藏私的藉口,但身為新手,也只能鼻子摸著,先照做。還好這作業不需要任何技巧,只需要像個機器人,把聽見的話變成看見的字。
我沒料到的是,人們說話的速度可以這麼快。如果你曾用心計算一個人一分鐘能說的話,你就會知道一個小時的對談,資料量有多麼龐大。
一開始,十分鐘的對話,我需要兩個小時才打得完,而一次晤談最少是五十分鐘。換句話說,為了完成這個作業我得待在電腦前將近十個小時,才可能打完。一星期有一天,必須與逐字稿為伍,否則下一週的錄音又會追著我跑。
後來,掌握訣竅,打字變快了,仍需要七到八小時才能完成。等於上班族一天的工作時間(中間不能打混、逛網頁)。
坦白說,起初我的心情就像剛拜師的小和尚,對於每天只能掃地、挑水,覺得厭煩,老想著師父什麼時候才會教我絕世武功。可是師父只是摸摸我的頭,叫我繼續掃。說不動搖是騙人的。
而成熟的第一步,是讓「時間」在身上留下印記。
就這樣週復一週,我已經忘記在打第幾份逐字稿時,忽然間,有股電流通過般,我聽懂個案沒說出口的話,她真正糾結的點。一種打自心底全然的理解,而非教科書上的分析。
那一刻,我再也不懷疑金庸爺爺的話,打通任督二脈是學武之人的重要關鍵。
從此,我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不同的體認。但如果沒有花這麼多時間熬,這領悟不太可能到來。可是你若要我認真說到底懂了什麼,我的答案是很縹緲的,講出來跟「有志者事竟成」,差不多空泛。
我無法精確地說,到底是哪一次個案、或哪一段對談,啟發了我。就像果實成熟,難以區分是被哪一天的太陽或雨水,滋養而生。整段過程,無法快轉、也沒有撇步,得老老實實走完。
回過頭,我認真探討自己先前想走捷徑、一步到位的心理。表面上看似積極、聰明、有效率,但骨子裡其實是逃避責任、不願面對現實、用幻想取代行動。
累積和耕耘,彷彿是平庸之人才需要拿來說嘴的。
你瞧瞧,多麼狂傲、自大的心態啊!好在老天爺對我很好,沒讓我如願過。
慢慢地我體驗到,要培養一項能力,過程就像燒一鍋水,所有努力就像鍋底的爐火,持續加熱溫度,火候可能時大時小,但只要持續不放棄,終會等到水滾的那一刻。
如果你太心急,不斷地掀鍋蓋,想確認水滾了沒,只會花更長的時間等待。甚至還沒有沸騰,就先變成水蒸氣揮發了。
這道理在我離開教職,踏上創業之路後—體會更深,越想走捷徑,往往繞越多路。
你問我:不渴望成功嗎?但我很清楚,沒有功成,哪來的成功。
功績都是用汗與淚蓋成的,偷工減料,最後承擔的還是自己。
想想是我不對,又犯了心急的毛病,我該好好回應朋友:「最遠的路,是捷徑。最近的路,是持續。慢慢來,比較快。」
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轉個彎這樣想
最遠的路,是捷徑。最近的路,是持續。慢慢來,比較快。
※本文摘自楊嘉玲《早點這樣想,該多好:從卡住的路轉彎,當一個幸福飽滿的大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楊嘉玲最新作品《早點這樣想,該多好》,7/7開始預購,7/11全台上市。
博客來:https://goo.gl/vgJbbf
金石堂:https://goo.gl/i78Ftr
誠品:https://goo.gl/SPdXgW
晨星:https://goo.gl/NuueR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