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bn_2  

 

御雜煮(おぞうに ozouni)
因為「餅」字在中文裡和日文裡的意思不同,我在日本大學教中文的時候,往往鬧起笑話日文裡「餅(もち mochi)」

  這個字不指麵餅而指年糕,也就是台灣所說的「麻糬」。日本人作「餅」的方法跟年糕的作法又不同,乃把蒸熟的糯米放在臼裡用杵舂製的。結果加倍黏糊糊的「餅」,必須趁熱分成小塊,抹上了白糖黃豆粉、紅豆沙、蘿蔔泥、納豆,或者蘸了醬油後用海苔捲起來,趕緊吃。否則這種「餅」一冷就變硬,只好要麼火烤要麼水煮,重新弄軟吃了。

  近年,在日本年輕人之間也頗流行用微波爐把「餅」加熱弄軟以後,倒醬油和奶油吃的「奶油醬油味( バターしょうゆあじ batashoyuaji )」 ,或者乾脆把起司片先放在「餅」塊上加熱,做成日式披薩。

  我一直以為「餅」是日本特有的食物。不料,原來是大錯特錯。翻看著中國出版的《三聯生活週刊》年貨特輯,我看到,有貴州土家族婦女跟日本人一樣用杵舂著熟糯米製造「糌粑」的照片。人家不僅做「餅」而且過年時候吃,果然習俗跟日本人完全一樣。

  因為「餅」字在中文裡和日文裡的意思不同,我在日本大學教中文的時候,往往鬧起笑話來。譬如,描寫北京烤鴨吃法的文章說:把薄「餅」抹上甜麵醬,加上蔥絲、黃瓜條、烤鴨片,捲起來就可以吃了。但是,日本學生想不通:怎麼可能在熱騰騰、黏糊糊的「餅」上抹了甜麵醬,放了菜和肉以後,還像海苔卷壽司一般捲起來呢?難道不熱?不黏在手上?

  日本人元旦吃「餅」的習俗,可追溯到公元九世紀平安時代的歷史。直到二十世紀末,日本家庭還守著年初三天不煮飯的規矩,能吃的主食就只有去年底準備好的「餅」了。於是元旦把「餅」放入雜燴湯裡做「御雜煮(おぞうに ozouni )」開始,抹上黃豆粉弄成「安倍川餅(あべかわもちabekawamochi)」,或用海苔卷做「磯邊卷(いそべまきisobemaki )」,或塗滿蘿蔔泥做「卸餅(おろしもちoroshimochi)」,把花樣換來換去,曾確實吃了連續三天三夜的正月「餅」。

  至於元旦吃的﹁御雜煮﹂,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食譜。東京人把切成方塊的「餅」放入用醬油調味後加了雞肉塊和青菜的熱湯裡,京都人則把圓形的﹁餅﹂放入用白味噌調味後加了芋頭塊和胡蘿蔔片的熱湯裡等。聽說,還有些地區在「御雜煮」裡投入含糖紅豆沙的「餡餅(あんもち anmochi )」。

  從前的社會人口流動性低,各個地方都保持獨特的風俗,大家也不知道其他地方的人到底吃什麼樣的「御雜煮」。所以,剛結婚不久的夫婦,往往在婚後第一次的元旦,為了要吃什麼味道的「御雜煮」而吵起來,結果鬧得很不愉快。畢竟在年初嘛,每人都想吃家鄉味的年飯,而大家都認為「御雜煮」是自己家鄉的好吃。我們夫妻,老公來自關西,我則來自東京。為了和平共處,早已訂下了規定:每年的元旦早晨吃關西味道白味噌「御雜煮」,中午則吃東京味道的醬油味「御雜煮」,也為此準備天圓地方兩種「餅」,而絕對不准說哪種更好吃。只要雙方稍微妥協,新年還是能過得和平圓滿。

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立體書  

本文摘自《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貳)》
(12月12日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tan編輯病 的頭像
    titan編輯病

    編輯病

    titan編輯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