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不到有結婚的機會》2016年02月01日 即將上市!
《感覺不到有結婚的機會》2016年02月01日 即將上市!
大阪出身,目前擔任吉本新喜劇座長之一的搞笑藝人「小籔千豊」,前些日子在「北野武」主持的節目中,面對「美魔女軍團」,發表他個人對於「美魔女」的犀利看法。發言內容上了日本yahoo頭條,也在網路引起極大的話題和討論。
「美魔女」一詞源自於「光文社」在2009年發行的女性時尚雜誌《美Story》其中一個單元,後來漸漸用來定義那些從外表完全看不出真實年齡的35歲以上女性,彷彿被老天施展了魔法一般,歲月凍結,統稱為「凍齡」。從2010年開始,由該雜誌舉辦的「國民的美魔女選拔」,每年吸引2000多人報名,至今舉辦了五屆,總共產生96位經由比賽認證的「國民的美魔女」。
原本主辦單位的用意在於提醒女性即使過了35歲,也應該注重保養,可是美魔女現象卻在社會上引起兩極意見,譬如小籔千豊就強烈批判,「對於美魔女過於吹捧的國家,看不到未來……」
小籔千豊認為,被選出來的美魔女代表,根本不是「一般人」,一般35歲以上的婦女,只要走入家庭,好像就被世間隔離了,譬如白頭髮跑出來,可是小孩的補習費還沒著落,花錢染髮的慾望就只能壓抑下來,何況被選為美魔女的女性,多數是模特兒出身,定期到美容沙龍保養,或根本是有錢人家的貴婦名媛,想要保持外表體態年輕,也要有雄厚的資本才行。雖然追求美的事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太超過的話,我們的孫子,甚至孫子的孫子,全都執著於追求外表身材的美,一味羨慕有錢人的太太,想到這些,就覺得不安。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小,如果40幾歲看起來像28,如果50幾歲看起來像35,誰不想啊!
但是年紀到了,就自然會老,有時候也不是年齡的關係,而是生活壓力和健康問題,如果有錢有閒,可以常常去沙龍做臉按摩,去髮廊做頭髮,去健身房運動,去塑身抽脂,哪裡不滿意就花錢去微整型,外觀當然可以持續保鮮,但內裝零件該衰退的還是免不了。
許多名人被問到保養秘方時,都呵呵笑說,也沒什麼啦,多喝水啊,多睡覺啊,只用清水洗臉啦……這種說詞,聽聽就好,千萬別認真,認真就輸了。
我可以體會小籔千豊對於美魔女風潮的焦慮不安,雖然,我也很喜歡聽別人說,「妳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幾歲的人」「真是凍齡啊」「看不到歲月痕跡啦」……這些都是世紀大迷湯,讚美的人可能出自真心,也可能是場面話,高興一下就好。
台灣也很愛吹捧美魔女,尤其媒體,特別是娛樂版面。最好公眾人物都是紙片人,沒有贅肉,身材不能走山,臉皮一定要緊繃,下巴稍微有肉就說那是大崩壞,小腹一旦出現就是「大嬸味」。
對「老」與「胖」和「醜」的歧視,「走山」「崩壞」「飄大嬸味」,藉由標題來羞辱公眾人物「必須替自己外表負責」。好像年紀大了就不能出來見人,身材走樣就對不起大家,明明很多人都去整型,整型是為了看起來年輕漂亮,可是一旦被發現變年輕變漂亮了,卻又打死不承認去動過什麼手腳。
對於「美魔女」或「永遠的25歲」過於吹捧崇拜的結果,「醫美診所」變得好熱門,願意留在傳統醫界替孕婦接生、替重症開刀、在門診燃燒生命、偶爾還要因為醫療糾紛被揍被告的醫生將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老,據說做一次超音波檢查可以得到的健保補助,比不上醫美診所抽脂,比不上美容沙龍做臉按摩和知名髮廊任何一次的「洗剪燙染護」。
醫美雖然很好賺,但「內、外、婦、兒、急診」五科皆空的人力短缺才是問題,或許到了孫子的孫子那個時候的台灣,要自費做拉皮抽脂手術有很多診所醫師可以選擇,可是緊急狀況要開刀,可能找不到醫生進手術房,想到這些,我也跟小籔千豊一樣,開始感覺不安了。
每個女人都不想成為大嬸,可是生命之中,總有許多比擔憂自己變老變胖還要重要的事情,譬如,努力工作、四處兼職、還要張羅生活大小瑣事,只為了讓孩子安心成長的單親媽媽;譬如,35歲或40歲過後,是太太還是媽媽同時也是媳婦跟女兒,上班時間還要被要求是CP值破表的超人,要配合加班不得有怨言,要記得打扮不可以太邋遢,否則有什麼閃失就被罵是「死老太婆」「沒水準的歐巴桑」……即使單身沒有小孩,也還是父母的女兒,是職場的工作者,努力把家人跟自己照顧好也不輕鬆。
滄桑與壓力加深皺紋的深度,身材走樣不是對自己外貌不負責,因為在乎的事情已經不是美麗青春,而是更深刻的人生責任。
我自己也喜歡被稱讚是美魔女,可是站在小學門口,看到那些騎著機車的媽媽們,一前一後緊貼著兩個抱緊緊的小孩,小孩身上又掛著書包袋子,她們臉上沒有精緻的妝,穿著也普通,送完小孩之後,她們還要趕著去工作。每每看著機車駛離的背影,會覺得這人世間有這麼盡心盡力的女人們,犧牲自己追求青春美麗的各種手段與花費,三頭六臂什麼事情都擔下來,這些女人,才是落入凡間的美魔女。
生活、小孩、家庭、工作,樣樣吃力,如果有喘息的空間,只想要好好躺在床上當一天廢物的女人啊,媒體歌頌的美魔女是遙遠的江湖,是不同聯盟的賽事,在普通人的世界裡,只要盡力,就算飄出大嬸味,不行嗎?有什麼意見?
等到有一天,完全不在乎外表看起來到底幾歲,那才是真的凍齡了。
本文摘自《初老,然後呢:米果的老青春、幸福論》
我想買書去>>
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2391
如果你在大峽谷,在你開始胡謅一些什麼大自然的美真是神奇這些話之前,先停止不斷上傳標註為#大峽谷美照的照片吧。
花點時間去品味一下自然之美,然後挑一張真的讓你覺得美到以後還要再重遊此地的照片上傳就好。雖然你可以把人生每一刻都記錄下來,你也不是一定要這麼做才行。
這也是「自己出門」現在開始流行起來的原因之一。不,這裡說的不是獨自吃晚餐。
這裡說的是一種「復古」的活動,就是年輕人跟朋友相約出門,大家都把手機留在家裡,這樣才能不受干擾地跟彼此相處。
我最近意外地享受到這個風潮的好處,當時一位同事在吃午餐時跟我說,「我的手機剛沒電了,所以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裡,妳就要面對一個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妳身上的我。」結果那「一個小時」一直延續到我們找到插座為止。但是有那麼一瞬間裡,我覺得這樣也滿好的。
有些人想要把戒除智慧型手機的這個風潮再向上提升一個等級,在週六或週日安排「數位安息日」。
如果想要安排跟家人相處的時光,這可能就很值得一試,雖然想把手機從青少年手中拿走恐怕不會太順利。
也許安排家人一個禮拜一次「自己出門」的晚餐聚會會是不錯的選擇,讓大家在上車前把手機都留在家裡。
在現代的網路友誼中,大多數的複雜性、壓力和尷尬感,都是源自於沒有做好科技與生活間的平衡。
我們對於自己的朋友會有所期望,這感覺逐漸累積,不論是在線上或真實世界都包含在內,最後期望都沒有達到的時候,就會出現失和、爭執和難過的結果了。
如果你已經很久沒見到那個你常常傳訊息的朋友,也許你就知道是時候要安排見面的機會了。
如果Instagram已經成了現代明信片的代表——你平常也不會整個度假期間都在寫明信片吧?
如果壽星是跟自己很親近的人,在他的Facebook上留一句「生日快樂!」是不夠的,就算用了三個驚嘆號也一樣。拿起電話打給他吧,讓他們知道你在乎。
本文摘選自大田出版《玩弄臉書:Facebook行銷總監蘭蒂‧祖克柏的網路解惑與工作故事》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9102
對歌手來說,上電視是拓展事業的好機會,也是有利宣傳的手段。只要站上一次無線電視的舞台,那天的音源下載量就會明顯增加,透過SNS或其他方法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若是那天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還有機會游移在各入口網站的熱門搜尋榜。這一切都和收入有關,只要是歌手、經紀公司的老闆,當然不會錯過任何機會,但YG卻反其道而行。
YG旗下的歌手就算發行音源或專輯,上節目的比重也比想像中少。連音樂節目都很少參與,更別說是綜藝節目。甚至年末的頒獎典禮或年度回顧舞台也很難看到YG歌手的影子,不只BIGBANG,2NE1一星期也只上一次。站在歌迷的立場,當然會要求增加上節目的機會。但是YG的想法不同,隨著電視台的增加,若全盤接受所有節目的邀約,上節目的時間可能多至三、四次,甚至一天就要上兩、三次舞台,這樣從歌手到舞群、造型師、經紀人等工作人員都會跟著累到無力,這種狀態下如何好好表演給歌迷看呢?還有,最重要的問題是不專業的導播。梁玄錫說:
「優秀的燈光設備、專業的導播、攝影機各種角度的拍攝才能讓認真的歌手發光發熱。如果舞台沒有這三大要素的支撐,說真的,我絕不會讓YG的歌手上台。就算上了,除了無法滿足歌迷,就連歌手的評價也會跟著跌損。所以我也很久沒讓自己的歌手參加歌謠頒獎典禮。雖然YG現在才被外界認為是個有影響力的經紀公司,但是即使BIGBANG剛出道,公司狀況不比現在的時候,還是會儘量推掉頒獎典禮的表演。如果大家有看國內的頒獎典禮,不知道是不是主辦單位不專業,舞台狀態非
常糟糕,甚至有些地方我都覺得丟臉到看不下去。與其把歌手送到可怕的主辦單位手上,倒不如和媒體關係差一點,用質感來一決勝負。我只是珍惜YG旗下的歌手,雖然很多人因此覺得我們自以為是、自私自利,但我覺得身為一個製作人的首要任務,就是打造一個好的舞台。」
換句話說,上節目就要講求「表演的質感」。與其每次都讓大家看到半吊子的演出,不如用少少的表演一次滿足歌手和觀賞的歌迷,也能獲得大家的讚賞,留下更有意義且印象深刻的表演。但為了達到這樣的水準,歌手狀態和舞台條件都必須完美,頻率過高的電視演出和不專業的舞台反而會拉低這兩部分的水準。這是為了顧全大局,充滿YG哲學一步棋。當然,電視生態的改變也是原因之一。
「其實不想上電視節目的原因還有一個。我覺得音樂節目對電視台來說,是個就算收視率再低,但收起來也不妥、不得已才留著的燙手山芋。說真的,我不喜歡現在電視台規劃音樂節目的方式,在『徐太志和小孩們』那時候,歌謠節目在晚上七點到八點播出,被編在黃金時段,這也說明它以前是個受歡迎的節目。但現在不一樣了,節目被移到了週末下午三點播出,這個時間點有哪個年輕人會待在家裡看電視呢?等於坐了冷板凳。節目收視率低,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廣告,所以製作費也少得驚人,於是只能不斷惡性循環。」
製作費少,花在舞台上的費用也就少,可是卻有超過十組的歌手要在這樣的舞台上唱歌跳舞,這樣能突顯每一組歌手的特色嗎?梁玄錫這麼說:
「最近拍一支MV也要兩到三億,可是花個幾千萬打造一、兩個舞台就要讓十五、六位歌手出場⋯⋯但歌迷們不懂這種狀況,而歌手並不是在電視上露臉就好,要有好的舞台表演才能滿足歌迷。最近還有海外的歌迷在看,這點真的讓人感到可惜。歌手在一樣的舞台上輪流唱個一、兩首歌就走的歌謠節目,誰會為之瘋狂?這又不是什麼大學歌唱比賽。所以歌謠節目的收視率才會漸漸走下坡,大家都不看。這種音樂節目和我的音樂觀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哪怕只是一次的表演,我也希望這場表演能讓大家發出『哇!好酷』的讚嘆聲。還好,至少還有一些電視台的歌謠節目和我有相同的看法,也努力做出好的舞台,所以我的歌手只上此類節目。」
本文摘自《YG就是不一樣》(金石堂獨家熱烈預購中!)
首刷贈送全球唯一限量書衣海報!
在接下來的幾個禮拜裡,我們互通了十幾封電子信件。。他就這樣一直來問我哪時候才能跟我通上電話,最後我投降了,安排了一個傍晚的時間準備跟他通話。
過了六年,感覺就像是六輩子那麼久,我離開了Facebook。
時至今日,還是會有人問我是否懷念在Facebook工作的時光。我當然懷念。但是說真的,我也想念能喘口氣的時後。我在Facebook的時光宛若一趟美好的旅程,是不能夠重新複製或重現的,為此我會一直懷念它。Facebook有很多值得我想念之處,但特別是初期那段日子,那是很寶貴的時光。我想大部分在新創公司中做事的人都會有類似的感受,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矽谷創業這麼容易。
身為新成立公司一分子的感受是無可取代的,你完全沒概念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只覺得一身幹勁藏都藏不住,而且你知道不論這條路會走向哪裡,你都會一直覺得跟身邊這群陪你走過這段旅程的人有一種特殊的聯繫感。
離職後,我就展開了為期一年的巡迴演講,在這期間,我跟世界各地的人建立了連結。躲在矽谷的世界裡這麼久之後能到處移動,感覺很充實,又令人興奮。我講了許多自己在科技和媒體交會時做過的事、描繪未來行銷趨勢的藍圖,我不時提到「社交」、「地方」和「行動」等等這些觀眾想聽到的關鍵字,同時我也確保自己有分享真實、有關聯性的建議。
其中一件讓我真的很驚嘆的事,就是不論我到世界上哪個地方,不論我演講的主題是什麼,每個人都來找我問同樣的、非常私人的問題:我要怎麼知道我的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我要怎麼確保自己不會在職場上被更年輕、更懂科技的人淘汰?我要怎麼在網路上創造一個比其他牌子更突出的品牌?我要如何阻止我先生在床上玩iPad?
就在這時候,我發現了自己的使命。我在Facebook的時候,一直都是那個「說故事的人」—─那個總是像布道般提醒大家不要忘記科技世界外還有真實人類存在的人,那個告訴大家Facebook在全世界是如何用在使人們的生活以更令人期待和更特別的方式變得豐富多采的人。
說來諷刺,同樣的工具能讓大家開心、創造出無限的社交和經濟機會,也能讓人徹夜未眠、焦慮煩躁。我在巡迴演講的那年中,發現世界上有數百萬人雖然在每天的生活都運用到這些科技,卻覺得喘不過氣、沒有安全感,以及對於這些科技到底怎麼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家庭和職業而感到迷惘。
甚至我也發現在我的生活中,科技和非科技的時刻也快要失衡。大家常常討論關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但是現今社會裡,是科技和生活的平衡比較有問題。身為一個在全球巡迴演講的企業家,同時也想跟家人、朋友和團隊保持聯絡的我,進入幾乎要控制不了我的筆電、手機和平板電腦,而是由它們反過來控制我的狀態。要永遠保持「在線上」這件事讓我壓力很大,我一直努力維持永遠都是連線狀態,而當我在一年後,回過神來的時候,我已經旅行了二十五個國家,交了數百個新朋友和工作上的新聯繫人,成立了一個新的攝影棚,並且推出新公司。可是這段時間過後,我已經忘記沒有機器黏在我手上的生活是什麼模樣了。我已經忘記要怎麼把插頭拔掉,單純享受身邊人的陪伴了。我已經忘記怎麼活在當下了。
所以我定下了一個任務:我想要幫助別人打開美好生活與網路線之間的死結。
現代生活是很複雜難解的。為了要追上最新的應用程式、網站、工具和小發明,可能會讓你覺得喘不過氣來。在數位時代為人父母可能會讓你想要抓狂。想在這個一舉一動都會公開被記錄下來的時代探索專業生涯、愛情、友誼,即便一切都沒有問題,仍會讓人覺得很迷惘,而最糟的狀況下則可能會斷送職業生涯。但是這並非必然的結果。科技是用來讓生活充滿不同的意義,而非讓生活充滿恐懼的。與他人連結可以是一件很有利的事,並不需要如此沉重。灰色地帶可以成為機會的來源,不應該成為讓人感到不安的緣由。
網路、社交網站,還有智慧型手機,為我們帶來美好的新工具和新的溝通、合作、與他人生活的方式。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事物來改變生活、感情、事業,和社區。我們可以協助重新定義並賦予藝術、文化和娛樂生命力。我們可以找到平衡,重新探索活在當下的意義。也能利用新科技來了解、解決一些在Facebook出現之前就一直影響全世界每個人、每個社區的溝通難題。
我會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經歷過的困境、打贏的勝仗,還有我在跟科技新世界互動時遇到令人難忍的事件或大受震撼的經驗。我將會談談數位世界原住民的人生(比方我自己的孩子)在未來幾年中會是什麼樣子,以及第一代數位時代的父母會遇到的挑戰。他們的孩子會完全跟網路一起長大,所作所為都會記錄下來。我也會談談要如何利用科技來處理重要的事物。
本文摘自《玩弄臉書:Facebook行銷總監蘭蒂˙祖克柏的網路解惑與工作故事》
愈老愈好的古木材,愈舊愈多情的陳年家具
我家客廳有一張非常細長且延展開來的桌子,老老實實地放在沙發內側,沙發原本就做得相當長,因此桌子也必須是細長型。再加上沙發是屬於低矮型,所以桌子也只能挑選類似的款式,各種挑剔的條件之下,想要在家具店找到適合的桌子,終歸是心餘力絀。
最後,決定還是採用我所喜愛的手工家具,到市場逛了一大圈,發現了令人滿意的古木材,充滿了歲月殘留下來的痕跡,木節也清晰可見,光看一眼就認定了這是我們家的一分子。買下這塊古木材,裝上幾根短桌腳後,放在沙發旁邊一看,宛如天造地設的一對。
雖然坐在沙發上,稍微小酌一番也不錯,不過,這張桌子後來主要是當成椅子來用。因此,我乾脆在沙發桌底下,放了幾個坐墊,有需要的時候拿出來使用,坐起來也很鬆軟舒適。桌子的側邊則放置一個老舊的半開櫃,像是站崗似的,這麼一來,不知怎地,原本看來有點空蕩蕩的桌子,一下子似乎塞滿了,看起來很穩固。
我是個鄉下女人。而且還是個行動緩慢、笨口拙舌的村姑。雖然我也當了許久的都會女子,但是只要回到娘家,感覺就像穿了量身訂做的衣服,心情變得很舒坦,即便喝過首爾的水,呼吸過了首爾的空氣,穿過首爾的衣服,但是始終擺脫不了骨子裡的土氣⋯⋯ ,它似乎還殘留在我身上。鄉下女人的特徵中,最具代表性的特點便是什麼東西都捨不得丟掉。即便東西已經多到滿出來,還是認為每件東西都是寶貝,對它們全都留下感情。反正,因為各種理由,我收藏了許多古早的生活用品。而且,光是自家的東西還不夠,還跑去跳蚤市場扛回許多老舊用品,這種情形算是家常便飯。事實上,那種光鮮亮麗、追求潮流的新物品,若是去三、四個朋友家裡繞繞,通常會看到一模一樣的東西。但是,如果去到像我這樣買二手貨的人家裡,往往會看到似乎初次見到的東西,這種復古風的日常用品反而是優勢。因此,常常有人問我:「這些東西到底是哪裡買來的呢?」
並非所有的東西都是去跳蚤市場買的,有時是旅遊時的戰利品,有時是幫別人裝潢時,在別人家的垃圾桶撿來,或是在特殊的小飾品店,不然就是從我媽的衣櫃⋯⋯四處搜刮而來的東西,我數十年來都捨不得丟掉,久而久之,家裡就宛如堆滿了奇珍異寶的跳蚤市場了。如果妳的個性也像我一樣,什麼東西都捨不得丟,喜歡一一地蒐集起來的話,那麼最好多花一些心思來保存它們。若是散落四處的話,很容易淪為沒有用的垃圾。在此我要分享幾個可以讓平凡無奇的小東西,看起來頗為稱頭的陳列要領。
申敬玉風格的陳列要領
1 在家中某處製造出放置個人收藏品的角落。所謂數大就是美,平凡無奇的東西聚集起來擺設,看起來就像一回事。
2 將屬性雷同的東西配對陳列,例如材質相同、功能類似、色調接近的物品等。
3 活用書籍是展現知性擺設的基本原則,書籍不一定只能拿來閱讀!書也可以當成基座,或是隔板,或是對齊高度之用,功能相當多元。
4 編織出只屬於自己的故事也不錯。例如去旅行的回憶、上裁縫課的作業,或是小孩生日派對那天⋯⋯,把相關的物件放在一起,看著它們便可以享受一趟時光之旅,真的很棒。
本文摘自申敬玉【喜歡小日子:《小家很有愛》還沒說完的故事……】
我們生活的唯一目標就是讓自己以及別人幸福地生活下去。其實,要得到幸福超級簡單:只要做你真的想做的事。
「幸福主義」是我的生命哲學中常用到的字眼,這是我觀看世界的方式。我這整本書都一直在實踐這種哲學思想。因此,以下我想要認真地談論我如何實踐自己的幸福主義。
幸福主義的重點就在於幸福。幸福是唯一的引擎,也是成為人類的唯一理由。人類因為想要成為幸福的人,所以我們努力做出許多事情,而我們的幸福時刻就從我們為周圍的人帶來的幸福中誕生。
因此,很自然地,我們用盡我們生命的全力,都在尋找、維持一份完整、平穩又永恆的幸福。只是並非所有的幸福都是一樣的,有的幸福短暫又脆弱,有的堅實又永久。例如,我們去聽了一場喜歡的音樂會,便會覺得很幸福,或是吃一條巧克力,也會幸福,只是這樣的幸福在我們接到被炒魷魚的通知電話,或是一封被另一半拋棄的訊息時,那條巧克力所帶來的幸福就只會像泡沫一樣,消失不見了。所以,我們必須去尋找更強大的幸福來源,在我們跌入不幸的深淵時,才不會一蹶不振。
我們的生命中一定存在著不幸,如果我們想要一直幸福,就要建造更加堅固、穩定、長期的幸福,我們要學會不去計較不幸的來源。絕對不追尋別人的目標,也不認為幸福需要工作二十年才能建立美滿的家庭,或是幸福就是買到一輛好的車子。
要得到幸福,只須記得:我們生活的唯一目標就是讓自己以及別人幸福地生活下去。其實,得到幸福是超級簡單的:只要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當你讀到這句話,大部分的人會想我現在就是這麼做。誰會去做不想做的事。請稍待我來解釋,實際上有太多情況並不如你想像的。首先,所有人的誕生都可以說是出於自己的「意願」,也就是我們的原始欲望想要「出生」。然後,我們開始有自我意識,能好好辨別每分每秒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算我們常常想要的事情每分鐘都不一樣),在兒童或青少年期間,我們都還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可是隨著我們長大,遇到許多看不見的阻礙:理智、常識、別人的意見、社會上對於好壞的看法等,而我們也漸漸地隨波逐流,越來越不在意自己內心的渴望,一點一滴地開始埋葬自己的意志,並且開始去相信那些我們根本就不想要的渴望與需求,像是錢、房子、車子……除了外在物質上的事物,內心還會說服自己需要根本不缺乏的心態:安穩、令人尊敬的工作、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名聲、成功等。
當然,所有事情都有優、缺點。大部分也都是好事,所以有總比沒有好。可是實際上只有好處大過於壞處,才具備擁有的價值。例如,擁有一輛車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方便,可是如果沒有,我也一樣幸福,那為什麼一定要有一輛車?真的值得花時間練習,考證照,賺錢,存錢……犧牲一切就為了買到一輛實際上並不能增加我自己幸福的車子嗎?老實說,真的不必要。
我想表達的是一切都息息相關,如果與自己的幸福沒有關係,那麼那樣東西實質上並沒任何價值。一位受人尊重的醫生比一位街頭小丑來得好嗎?不一定如此。如果當一位小丑會讓我比當醫生來得幸福,那麼對我而言,就一定要成為一位小丑。
我們所謂幸福的「美好」常常是根據社會上的想法與觀念來定義的,竟然沒有人對這樣根深柢固的想法感到奇怪(也沒有人覺得那些擁有一切還覺得不幸的想法奇怪)。也許有人並不認同我們的社會正在限定「美好」這件事,但是這樣的例子卻是天天上演:大人要求自己聰明的孩子考高分(就算通過西班牙中學義務教育的成績只要六分即可,卻要他們考九分)。當會讀書、得到好成績的孩子說他未來想要成為一位畫家,可是大人卻會建議他應該去讀建築、法律或醫學等的好科系,因為成為一位畫家只是「扼殺你的天賦」、「抹去有比畫家更好的能力」。
這類的情況層出不窮,我們都忘了只有自己才知道我們要的幸福是什麼,其他人、其他事情,一點價值都沒有。但是大人卻不斷地給小孩子相反的道理,而最後的結果,不只是畫家去學習醫學,而是他的內心也學會了不去傾聽自己真正的聲音,甚至會開始認為他就是讀醫學的料。他完全變成了別人所期待的模樣……可是,令人難過的是,他再也不會擁有跟隨自己意志而行動的幸福感覺,況且就算他是位失敗的畫家,他還是會比學習醫學來得更幸福。
幸福不只是關於有飯吃,有溫暖的地方住,有舒服遮風避雨的場所,這些都離真正的幸福很遠(
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會有覺得不幸福的有錢人),我們的幸福必須要與別人有關係,我們需要愛,也需要被愛……以及,我們也需要自由。信仰的自由,改變的自由,以及能夠自動自發做所有我們想做的事。不管怎樣,都要能不停自由作夢。只要在我們腦子裡想到,事情即使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也準備好透過別的路,讓我們擁有幸福的新夢想。
舉了這麼多例子之後,我期待有碰撞出火花,讓您瞭解到關於幸福的基本定義,而且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
想知道更多艾博凱薩爾斯的旅行故事,請參考《沒有人可以阻止我去全世界:輪椅少年的環遊世界大探險》》
(11月10日 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